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达芬奇车轮战背后的江湖式公关:斗媒体诉工商

发表于2011-12-31

   5个月前,因在产品质量和产地等问题上均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被媒体曝光,陷入消费者的质疑声中。但近日,伴随两家门店开业,达芬奇的态度有了大转弯,由道歉变成了强硬:先是与广东卫视等媒体上演口水战,否认此前的造假行为,此后与上海市工商局爆发微博"口水战",拒绝接受133万元的罚单。

发表于2011-12-31

   今天一早: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声讨文章满天飞。此前,已经有点"臭名昭著"的达芬奇,再次受到一众严厉的拷问。大家心里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早就证据确凿的造假行为和曝光,此前企业已经道歉,这次为什么会突然变脸?记者丁华艳此前也跟踪和采访过达芬奇,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听一听记者的经历和记者眼中的达芬奇是什么样子?

发表于2011-12-31
 记者丁华艳:被曝光之后他们召开的第一场发布会,还是比较强硬的。说所有先来的媒体都不许提前进场,必须等到时间点。电视记者需要提前架机位,要提前进去,也不允许。她的女老板出来,带着大概十几个成为他们的供货商,大部分都外国人。媒体更关心的是,达芬奇到底存不存在质量问题,对于顾客会不会给与赔偿。但是这些问题达芬奇的女老板当时没有给予任何回应。有一些记者出现不耐烦,给她喝倒彩。有个用户站起来请她回应一下,她只是一个劲示意说发布会继续。这位用户也被现场的保安请出现场。有位媒体同行讲,他在最近收到了好几封关于达芬奇反对上海工商部门给他们处罚的这么一个邮件,有的邮件中甚至没有任何联系方法。
发表于2011-12-31
  "江湖化"的危机公关

   记者的描述基本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我行我素的达芬奇。我看到网上很多网友发帖说:从双汇事件,到蒙牛事件,再到达芬奇的变脸,是什么让中国一些问题企业面对道德责任如此的强硬和麻木?

   其实,早在达芬奇事件爆发之前,通过太多的企业事故和负面事件看出,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公关手段"江湖化"的趋势已经愈来愈深,尤其是在危机公关事件上,最为明显。

发表于2011-12-31
  传统的概念上,以及西方企业面对责任事故,公关处理的方式很清晰:调查期内调查写事故报告;召开发布会让消费者代表、审查机关以及媒体听证;有错认罚和限期改正,无错则进行澄清和引以为戒。
发表于2011-12-31

   然而,中国企业这些年所谓的江湖化,说白了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原因:

发表于2011-12-31

   (2) 为什么多是私营企业?这里面就有一个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平衡的普遍现象。有的企业虽然有了钱,没有一个双向的畅通渠道,也没有各种足够的资源对接,导致处理善后的成本很大。导致它本能的去寻求一些它需要的、低成本见效快的途径,哪怕是野路子哪怕是有违商业道德。

发表于2011-12-31
  (3) 大环境的恶化。面对危机事件,企业觉得直接面对真相和消费者的风险很大还不可控。相反一些人通过各种邪门歪道,没准请对了哪路神仙,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算下来,成本还不高。一个人这么做,得利了;两人这么做,也没事儿;时间长了,做的人多了。这一下,就形成了中国式危机公关的思想惯性了。
发表于2011-12-31

   (4) 利益链条的产生。有些人觉得这里面帮企业"铲事儿"有利可图,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名义的咨询公司出现了,有的就俩三人的皮包公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些人的电话本。整天四处联系招揽生意,企业有危机了,给找人帮忙。有的企业尝到了所谓的甜头,口口相传就成了一个循环。

发表于2011-12-31

   这些是原因。我们再梳理一下近年来江湖化的危机公关的表现: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