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城市口水战

发表于2007-02-01
济南地处中国两大都市京沪之间,交通便利,无论是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人文资源都有比较突出的优势。

但是面对近年青岛的强势崛起,省会济南的尴尬日渐盛一日。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省份像山东这样,非省会的青岛几乎在哪个方面都压倒了作为省会的济南。

尤其令济南难堪的是,自2002年初以来坊间就流传着山东省省会迁往青岛的传闻,新华网山东频道上甚至就搬迁省会问题展开了网上调查。

本来,根据省内规划,青岛、济南是作为双中心存在的,而如今,青岛已经成为省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许多根据规划属于济南的功能正在被青岛收入囊中,如济南根据规划应作为省内航空运输中心,而现在青岛的航空客、货运量已经是济南的一倍以上。

省内规划曾经支持济南作为山东省金融中心,但现在许多新兴的商业银行却纷纷把他们的地区总部放在了青岛。
发表于2007-02-01
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能打起来,就在于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烟台有软肋,青岛同样存在先天不足。

湖南卫视“象形城市”栏目认为: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并没有接受多少齐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分析的,青岛文脉源于四支,一支是小国——东夷民族的海岱文化,一支是后来灭了东夷民族的齐国文化,一支是偏流——崂山的道教方士文化,还有一支就是殖民时期带来的西洋近代文化,而这几种合力里,就数齐文化对今天的青岛影响最弱,因为时代太过久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岛人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文化,所以才修建了“五四广场”,而实在也是自知文化意味上的缺失,所以偌大的广场除了地标雕塑“五月的风”之外别无他物。那个火炬上凝固着延续了80年的文化记忆,但是在惊心动魄的激越中,青岛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线的作用,中心终究是北京和上海。就像在近现代的文化史上,青岛并不缺少显赫的名士,康有为、老舍、闻一多、蒲松龄、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等,但他们始终只是青岛的过客,仅仅路过或者度假,待的时间最长的康有为也只是安度晚年而已。
发表于2007-02-01
以吸引台商投资为例。青岛一直是给予台商最多好感,最受台商称道的城市之一,以梁实秋为首的众多知名作家所留下的诸多回忆青岛的文章直到现在在台湾仍有很大的影响力。青岛有着宜人的气候,几乎每一个到达青岛的台商都对青岛优美的自然风光赞叹不已。就硬件条件而言,青岛市的港口条件一流,与苏州等地相比,青岛距离海港的距离更近,基础设施完善,而与大连相比,人力资源却更为丰沛。这样一些客观条件一点都不逊色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是长期以来青岛在吸引台资方面却大大落后于上述两个地区。据说后来落户长江三角洲的很多台商项目当初都曾经到青岛考察过,之所以没有留下来,都是因为当初各种服务意识的欠缺,对外商的优惠承诺不够所致。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