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发表于2006-12-18
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和自杀等问题近年来明显增多。中国儿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本报通讯员 董城 发布时间: 2006-12-18 03:48 来源:光明日报 
儿童的概念是什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是儿童。中国儿童中心最近针对五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逐年走高趋势!专家介绍,存在于中国儿童中的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许多人开始不解:本该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和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怎样帮助他们重塑快乐人生?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呈现三大特点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这份《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丛中笑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城乡差异明显、性别比例突出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是中国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特点。
发表于2006-12-1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在对2383名学生进行的心理症状自评中,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浙江省一项研究同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焦虑症状更加突出。哈尔滨医科大学今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此外,在发生心理问题的儿童中,女性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湖南省一项研究表明,女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与生理发育较早等因素,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及恐怖症状等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许多人抱有一个错误观点: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而《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中的调查数字表明,高中生的心理障碍倾向明显要高于初中生,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最严重,高二学生次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现了类似趋势: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自杀倾向明显上升。 
五方面原因造成孩子心理失衡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被中国家长和孩子誉为“知心姐姐”的卢勤认为:五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增加。
发表于2006-12-18
从小时候就开始的溺爱,已经让一些中学生渐渐失去了承受挫折与困难的能力。不少家长都反映,现在的孩子开起玩笑没度,闹起来没边。专家指出,从小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孩子感受不到做事过分应付出的代价,更不知要怎样弥补错误。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家长过多的干涉,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最令孩子们不能容忍的就是家长老师干涉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在许多农村中学,学生信件必须由老师拆看。江西高一女生小琴收到原初中一名男生的来信,希望继续做要好的朋友。老师拆看此信后,马上如临大敌,叫来双方家长“解决问题”,4名家长在学校大打出手后才发现两个孩子早已不知去向。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日前,《知心姐姐》杂志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联合行动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处于空白状态。一位乡村中学校长无奈地表示,相对于一些硬件设施的改善,有关部门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投入和重视远远不够,必须在思想观念和政策上重视青少年的人格完善。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发表于2006-12-18
在许多中小学生心中,最怕的三个字就是“请家长”。专家指出,必须改变家长、老师联合起来与孩子“作对”的局面。家长和老师沟通绝不是为了更严厉地训斥孩子,而是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孩子们发生心理问题后求助需求很大,但社会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却很少且不够专业。 
专家建议:全社会都要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要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升华、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机制和避免使用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