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沉默是金

发表于2006-11-1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沉默。甚至我想如果可能的话,宁愿一天都不愿意说话,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并非代表我是个消极的人,拿破仑.希尔概念中所划定的那种人,认为人性罪恶,不与人为伍----一种消极的人。 

或许少年的时候,妄言太多。终于觉得太疲累,觉得在语言的森林穿梭太无聊,索性少说话,或者不说话。 

尼采说,语言是心理退化的一种体现。这实在是一种经典且睿智的看法。 

太多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微笑的听别人说话,看别人的表情,装做无意看别人的眼眸,看他的细节,来分析他的心理,辨别他的话真伪。 

在我的观念里,语言是怎么样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名是怎么样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事实真相是怎么样?
发表于2006-11-15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诒在他的自传叙我的前半生说,他幼年的时候在翻阅爱新觉罗家族皇帝对后世皇帝的训喻中,无意中看到圣祖康熙说,奏折是最不可以相信的。----他说了一个真理,文字的灵活性可以让任何人驾御,无论善人或者恶人,只要掌握了使用的方法,都可以拿来作为掩藏自己心理的工具。 

是的,文字是最不可相信的。文字组合完毕的时候,一个人的心理也就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而隐藏在背后的往往是与事实大相径庭。 

由此推测,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写在纸上,一个随意说出,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同属性。-----说明和掩盖事物的真相。 

人世奔波这么多年,或许是争论了太多。生平最讨厌看到两个人在争论是与非的问题,也最讨厌别人和我争论这些问题。一般看到这些东西,我会逃之夭妖,因为我知道一切都不会有结论的。
发表于2006-11-15
在我眼里,这些行为是幼稚的。是与不是这些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只是价值衡量的标准不同罢了,争论在形式与内心上在短暂的时间内任何人都很难说服别人。 

一切不过是表演罢了,让别人看如此而已。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当中,缮述了一个真理,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话拿到现在,不理解的人会觉得可笑。 

你不争,如何天下莫能与之争? 

实际上当你遭遇污蔑,诬陷或者挑战的时候,你就陷入了别人一个蓄谋已久的陷阱,你任何的动作很可能都是在别人的意料之中的事,这个时候当你出来辟谣的时候,急与表白的时候实际上你就陷入了别人的另一个陷阱,扩大事情的宣传力度,再次让更多的流言包围着你。
发表于2006-11-15
但当你不动,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对方的心理反映是最尴尬的。首先他主动的出击或者说什么,实际上是想体现自己。而你漠然无视,对方的心理就首先有些灰溜溜的。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条规律,当别人用十磅的力量打击你的时候,实际上希望或者你用十五镑或者二十磅的力量还击他,当你没有还击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没有打击到自己,那打击别人的力量会回到自己身上。此为之辱人者必自辱,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做到不还击的办法只有一个,无我。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之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无我则无患,无患则无宠无辱。 

事物的真相不会因为语法而掩盖,时间可以说明一切,时间的打击可以超越任何东西,可以说明任何东西,智慧或者愚昧。
发表于2006-11-15
事物的一切本质不在于是于非,而在于有和无,世间万物,纷华繁复,缘起缘灭,兴盛衰落,尽皆与此无论人,物或事。 

为世则执与有无之道,不求是非之术,而后可看尽万象繁华。 

在道德上说明一个人的本质上在某种意义上是最无知的事情,须知以人的不定型性看,一个人即使和一个人相处一生,也很难完全了解。以一事或他言而定质,岂非荒谬。 

诚如菜跟谈中说,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化。这就是不辩之辩了。 

还是六祖在坛经取五祖衣钵是做的谒好,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发表于2006-11-15
可见以无而见有,则是长有。以有保有,则是长无。 

这并非悟性的不同,实在是心胸的不同。 

这和道家的故事相同,有道者学道山中,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学道有成归曰,山非山,水非水。老年终于领悟,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只是语言和意识的不同,事物的本质并不会变。 

-----沉默是金,笑骂由人,洒脱的做人。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