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12页

主题: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

发表于2007-02-08
记住长征,留住这段红色记忆/贾永

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黎瑞刚

向守志:三次走过草地、爬过雪山,我的长征路更长

(四川宣汉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红四方面军。离休前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十三届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7岁的游击队长,带领百名战士投奔红军;自愿降职当战士,三过雪山、草地,自己肩扛机枪健步如飞,还数次挽救过战友的生命;战功卓著,从副排长到大军区司令;两次被授予将军军衔,用一生见证革命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彭富九:小小电台屡建奇功

(江西永新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红6军团;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离休前任总参某部部长。) 1932年,湘赣省军区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少共中央巡视员冯文彬神秘地找到读过几年私塾的彭富九,推荐他去干一份“特别的工作”。从此,彭富九成了红军的一名电台战士,屡破敌人密码,助部队打胜仗;他连续发报七昼夜,终于找到中央红军,贺龙奖励其一件大衣,因此成了“大少爷”……
发表于2007-02-08
王定烈:“地狱”归来的将军

(四川宣汉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离休前任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长征中胃痛难忍无法迈步,急中生智土法治疗神奇见效;祸不单行又感冒,战友把他放在火上"烤";过了黄河,改编成西路军,战马匪,腰间中弹;找部队不料被抓,被敌人扔进马槽,伤口生蛆昏迷不醒;到底大难不死,最终回到延安……

邓秀英:背着弟弟去长征

(四川通江人,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与部队失散流落藏区,解放后回家务农。) 71年前,13岁的姐姐背着6岁的弟弟走上长征路;邓秀英一家八口人,父亲、大哥、母亲、邓秀英、弟弟、妹妹、弟媳,还有姐夫,都踏上长征路;险恶环境夺走亲人生命,到最后只剩下姐弟和母亲三人;却又中途失散,流落藏区当奴隶……

刘月生:百战骁勇,九死一生

(湖南茶陵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3年随部队加入红6军团。离休前任军委工程兵副政委。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刘月生出身贫寒家庭,3岁的时候就被卖到别人家。加入红军,跟随肖克转战湘赣苏区,身经百战;漫江战斗红军遭偷袭,战士勇猛反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浯溪河一战长途奔袭,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长征中九死一生……
发表于2007-02-08
方槐:昔日赤脚红军汉,开国受阅飞将军

(江西于都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红1军团;离休前任武汉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开国大典,方槐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接受检阅,这位共和国第一代空军也曾爬雪山过草地;一次,敌人来袭,半梦半醒间,方槐突然听见拼刺刀的声音,猛地睁开眼睛,抬头一看,敌人已经距他不到20米了……

李中权:满门革命赤子

(四川达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离休前任南京空军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李中权少年时代非常爱读书,为了读书甚至和父母亲闹矛盾,离家出走一百里;在如愿上学后,受老师张爱萍影响,李中权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征途中巧遇母亲,见亲娘无法坚持走完长征,李中权重任在身,不得不告别病重的母亲,含泪上征程……

王盛荣:历经坎坷路,百岁老红军

(湖北武昌人,1926年参加革命; 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后曾遭林彪、康生等人多次迫害,后担任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改革开放后离休。)本节目采访时,唯一在世的第一届中革军委委员,“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唯一幸存者。由于警卫员擦枪走火,让他失去一条腿;因为两笔“生意”,竟遭林彪诬陷,从副部长变成副处长;“文革”中,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徘徊在死亡边缘;徐海东捎话,带来毛主席的鼓励,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发表于2007-02-08
苏力:最年幼的红军战士之一,八岁踏上长征路

(四川清川人,1934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随妇女独立团参加长征。离休前任上海卢湾区民政局副局长。)从小在地主家作奴婢,受尽毒打,红军到家乡,7岁的苏力在红军被服厂软磨硬泡,要求参军;过草地,小苏力不知深浅,在沼泽地上翩翩起舞;当年虽然年幼,也不知道许多革命道理,但是小苏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长征中无论如何都不能掉队,要跟着红军队伍……

鲜正学:长征中的宣传员

(四川南江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参加长征。西征甘肃时被俘,后逃回家乡。此后一直在家务农。)初当红军违反纪律,不肯当勤务兵,又哭又闹,逃回运输队;做宣传员,阵地上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敌人士兵;长征途中饿着肚子,包里揣着鸡蛋却从来不敢吃……

附录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事记

附录二解读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迟宪平

附录三“会议流”中的长征王湘穗

附录四长征档案中鲜为人知的史实序
发表于2007-02-08
黎瑞刚

长征,英语将其翻译成“The Long March”,意思是“长途行军”。但我以为,抛却长征在军事上的意义,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概念,我更愿意将其翻译为“The Long Walk——漫长的行走”。长征,是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里,有很多关于行走的故事。为了一个“仁”字,孔子周游列国。为了一本普渡众生的真经,玄奘西天取经。“行走”是一个类型化的故事母体,就像爱情一样,是又一个永恒的主题。行走是水平位移,从一端向另一端。它的一端是意志,它的另一端是目的地。行者无数,行者无疆,行者无惧。为了理想的实现,为了真理的伸张,为了命运的转折,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列国的边界挡不住,“八十一难”难不倒,两万五千里“走泥丸”。长征,我们已经说了70年。70年后,我们如何“再说长征”?2006年,有很多“小分队”,活跃在当年红军的西行线路上。他们手拿移动电话或者笔记本电脑。他们打着红旗。他们中许多人很年轻。这些年轻人或爬一次雪山,或穿一次草鞋,或吃一次野菜,或燃一堆篝火。我支持这样的实地体验,我也相信年轻人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长征不等于爬雪山过草地。也不等于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历史的细节,会不可避免地被岁月侵蚀。但长征,一个浩瀚而传奇的“行走”意象,越远越鲜明。后世的人们或许会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杀出一条血路,坚定地行走。他们竟然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次震惊世界的行走,其内涵丰富而博大。
发表于2007-02-08
它的起点,或许不在江西瑞金,不在福建宁化,而要上溯到1840年;他们的先头部队,或许不是红一方面军,而是康梁、是六君子,是先行者孙中山,是嘉兴南湖的那艘画舫。为了找一条出路,一支队伍行走两万五千里,一个民族已经行走百年。人常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说“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今天,我们说这些话不需要注释,不需要引经据典,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语言。毋庸置疑:英雄史诗“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励志品牌。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那么长征就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长征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了这本书,SMG的记者发扬了长征的行走精神,辗转数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壮士暮年的英雄(或许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为了这本书,记者与时间赛跑,在告别“西行漫记”时代70年后,他们完成了一部“西行速记”。我的书架上,需要这样一本书。
发表于2007-02-08
1935年3月28日夜,徐向前指挥向守志所在的红9军与红30军、红31军主力,兵分三路,强渡嘉陵江天险,向西挺进,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为了早日与中央红军会合,部队几乎天天行军,天天打仗。长时间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的脚都磨烂了,无论谁脱下草鞋,露出的都是一双血迹斑斑、溃烂流脓的脚。向守志的双脚也不例外,一路走来,肿痛难忍。最后只能把双脚用一层层布或稻草包裹着,但没多久,那裹脚布或稻草上就渗出了斑斑血迹。当时向守志的负荷还要比别人重,因为他肩上扛的是挺重机枪。而且向守志还一直是连队收容队负责人之一。收容队成员不但自己要和部队一起爬雪山过草地,还肩负着帮助体弱和有病人员长征的重任。1936年2月,红9军行进到党岭山,党岭山的海拔有5000多米,藏民称之为“神山”。上山一百里,下山一百里,峰顶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当地有一首民谣说“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正当部队走到半山腰,突然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吹打着艰难行走的红军队伍,这时刚被收容的伤员小瞿,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就对向守志说,想休息一会儿。向守志赶紧上前几步,扶住小瞿说,出发之前先遣队已经说过,半道上千万不能休息,一休息很有可能会牺牲。可是小瞿还是苦苦哀求,说他实在走不动了,就是死了,也要留下休息。看小瞿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向守志也知道,再说也是多余,于是就把手中的竹棍递给他,让小瞿抓紧竹棍。小瞿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伸出了冻得发抖的双手抓住。
发表于2007-02-08
一步、两步、三步……早已筋疲力尽的向守志艰难地前行。山越来越陡,雪越来越大,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摔倒在地。“副排长!”小瞿带着哭腔喊道。就在小瞿准备伸手扶他时,向守志已经吃力地爬了起来。他明白,如果稍一迟缓,就有可能永远爬不起来。此时的向守志,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在他的帮助下,小瞿恢复了些体力,开始自己走了。几十年后,向守志还清楚地记得,长征一路所见触目惊心:有的同志的腿被冰雪划破了,正在滴血;有的草鞋陷在雪里找不到,只好光着脚走;路旁到处是拱起的雪堆,一不小心便会被绊个跟头,里面是冻僵的尸体……还有一次,向守志发现从山上滚下一个东西。眼看着就要滚下悬崖,被一块巨石挡住。那是一名掉队的红军战士!向守志拼尽全力一个冲刺,来到那位战士上方不远的地方。向守志把手中的竹棍伸了下去。那位血肉模糊的战士艰难地摇了摇头,说:“不要啊,同志!我会把你带下来的。”向守志吼道:“快点,这是我的职责!”那位战士痛苦地伸出了左手!向守志刚一用力拉,就被带下去一步。说时迟,那时快,紧随其后的连长一把抓住了向守志单薄的衣服。在三四位收容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那位战士得救了。就在那位战士刚被拉起的一刹那,“轰”地一声巨响,从天而降的巨大雪块把那块石头冲到了悬崖底。惊心动魄的雪崩发生了!
发表于2007-02-08
1935年6月18日,他们终于迎来了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小金川岸边,红9军全体官兵穿戴整齐,像参加阅兵式一样站在道路两边。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率中央机关人员出现时,红9军一边喊口号:“欢迎中央红军老大哥!”“庆祝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一边鼓掌高唱着“万岁!万岁!我们来会合!……”的欢庆会师歌曲。这是向守志第一次看见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过去在部队一直听红军将士说到中央红军和朱(德)、毛(泽东),但从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当时,毛主席穿着灰色棉大衣,身材高大,满头黑发被微风吹动,面带着微笑不停地向战士挥手致意,给向守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首长们过去后,中央红军的队伍走近了,向守志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央红军队伍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威风凛凛、兵强马壮。他们由于长途跋涉和艰苦转战,衣衫破旧,服式不一,不少人穿的还是缴获的国民党军的灰军装,只是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徽,许多人还拄着树枝当拐杖。队伍里有几顶红军的八角帽,比四方面军的军帽要小一些。武器装备与四方面军比也相差悬殊。回到宿营地,向守志他们了解到,其他部队所迎接到的中央红军部队也和他们所见到的情况相似。原来,中央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艰难的长征中,历经漫漫征途上的一场场血战,战斗伤亡和减员很多,有的指战员尽管衣衫破烂,但依然充满战斗激情。两军会师是一件大喜事。那一段时间,基层官兵都沉浸在会师的喜悦中。
发表于2007-02-08
然而,在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确定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时,张国焘与党中央严重的分歧出现了。为了顾全大局,中共中央7月21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接着,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混合编组,分成左右两路军,准备踏上北上的征程。当右路军以无比坚韧的毅力穿越松潘大草地时,张国焘带领的左路军却忽生变故,西进阿坝后,迟迟不肯北上。此时,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已经极度膨胀,公然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战略,率部南下,并命令右路军立即南下向左路军靠拢。在此危急关头,毛主席和党中央毅然率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3军团北上。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掉头南下,再次踏入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正如党中央所指出的那样,“南下是绝路”。在后来的百丈一战中,红军伤亡近万人,也没有能够打开南下的通路。敌军大兵压境,再加上漫天大雪,像一个磨盘重重地压在红军将士的心头。此时,红四方面军不少人已意识到南下的错误,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徐向前的领导下,再次踏上北上的征程。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