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走进京杭运河

发表于2006-10-30
活着的千年史诗
京杭运河的通航构筑了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和交通网,不仅直接带动了沿岸农业、运输业的发展,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也巩固了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统治,有力地促进了地区间科技文化交流。如在京杭运河全线贯通的1292年,仅从运河北调的南粮,即占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明朝因实行海禁,运河几乎成为南粮北运的唯一水路通道。运河也加速了沿岸城市的扩大与繁华,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与其并称为古代中国两项伟大工程的长城不同,长城已失去原来的万里屏障功能,更多的只是民族意志力的象征,而蜿蜒流淌了千年的京杭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的经济与文化,还为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运河的沧桑巨变始终应和着中华民族悠悠千年的发展节奏,虽然其中各段时盛时衰,但直到今天,仍在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运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越发显现出不可低估的经济社会价值。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沿用了运河河段,华东地区绝大部分电煤运输都由运河承担。作为传承古代文明重要载体的京杭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
发表于2006-10-30
大运河绵延千里,集古代文化长廊、科技库、名胜博物馆和民俗陈列室等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资料。运河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凝结着古代中国的沧桑变迁,闪现着历史古老而厚重的光泽,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古运河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沟通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它既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也是一首传唱不息的民族史诗,始终激荡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见证和演绎着两岸发生的传奇。
遗憾的运河衰败
历代统治者虽都十分关注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但在南宋偏安江南的150多年时间里,中原战乱频繁,黄河决堤无人治理,黄河水挟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黄淮平原许多河道和湖泊,通济、永济运河段也未能幸免。清朝末年,黄河北徙,苏北水系被完全打乱,下游淮河和运河苏北段已几近淤废。加上,19世纪南北海运的开辟、津浦铁路的通车,以及现代文明过度开发的冲击,完整意义上的运河已不复存在。
发表于2006-10-30
今天,京杭运河全年通航里程只有877千米,鲁、苏、浙三省河段尽管依然发挥着交通运输功能,但载运能力已大幅下降。许多河段几乎成为污水沟,一些已经断流和甚至废弃。畅通了500年、古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济宁南旺分水枢纽已不复存在,曾经显赫的历史与许多运河段一样,被无情的尘封。两岸许多古迹已消亡,以往浅吟低唱、打鱼运货的运河人家杳无踪迹,不少文化特色正迅速流失。同时,运河的分段管理导致了人们更多关注货运量的增长,很少开展文化遗存保护。理念的迟滞和条块的切割,使文物部门很难介入运河文物监控,经费的捉襟见肘则是雪上加霜。城市的大规模改造更使沿岸历史文脉变得漫漶不清,古桥纵横、商埠林立、古屋比邻的运河风光不在,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逐渐消亡。
尽管运河保护不尽人意,但中央和地方政府80年代以来,先后投资60多亿元,对运河航道进行5次大规模的整治。许多城市主动着手开展了沿岸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如运河杭州段经综合整治后,业已形成“一馆二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的系列景观。在京杭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和沿河18个城市的代表,形成立即启动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共识,建议通过申遗这个契机,唤醒全民族全社会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本着保护和开发并重,对运河进行综合整治。
发表于2006-11-23
有意义,有收获,谢谢提供

广州市内的物业可以托管了,真是“省时、省心、省力”啊,更多托管详情请登陆“房友网”    www.tophomes.cn
发表于2006-11-26
佩服你,能发这么好的帖子,厉害
真不错,赞一个,继续努力啊
大家顶啊,这么好的帖子,楼主辛苦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