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愧有百年名帖《草字汇》

发表于2006-10-12
在三爷爷的影响下,我打小就对毛笔书法十分感兴趣,持之以恒地练习了柳体楷书多年。逢年过节,还常常给邻居写上几幅对联送去。日渐稍长,就有了远亲近邻叫我“书法家”的趣称。在师范求学时,幸得一土著“名家”指点,书技渐长,陋作参展,少获殊荣。

参加工作了。去单位报到的前夜,父亲打开他那长期紧锁的壁柜,慢慢地将一本发黄得再以不能黄的书取出,让我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我定睛一看,这不就是父亲常提起的那本我未曾谋面的祖父收藏传下来的书法字帖——《草字汇》吗?父亲严肃而郑重地对我说这书归你了,要我好好保存,勤加摹习。我顿生激动,不知如何是好。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秉灯研习,执笔苦练。

可是,叫人羞怯的是,没过多久,自认锲而不舍的我终没坚持下来,意外地辍笔了,而且还辍得很彻底,直至今日。这也许是禁不住社会的某种诱惑,受到生存现实的排挤吧。当然,前人曾有训词“时间是挤出来”,可以充分利用别人喝咖啡、喝牛奶的时间啊。哎——!看来,自任放弃,自甘堕落才是真正的缘由。
发表于2006-10-12
如今,十年匆匆而去,我已近而立之年,无意翻开多年以前写下的“墨宝佳作”,又不禁想起了《草字汇》。在妻儿睡酣的入秋夜,我翻箱倒柜了一宿,才将更是沧桑皱褶、黄脆如枯叶的《草字汇》找到。经过几日的重温和通过电脑的简要查考,方知被我束之高阁、不屑一顾的《草字汇》,是一部讲述草书历史、列出草圣名单、汇集草字笔本的法帖,是一部学习草书的工具书,亦是一部展示名家书法艺术的书法集,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史料,可谓难得珍贵。

这部《草字》成书于清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系清代草书名家石梁(号竖庵)编著。家传至我的《草字汇》,是1904年创立的涵芬楼丁巳年(即公元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秋八月影印的,距今已近百年。该书幅为20×13厘米,全书按天干为序分为十二集。赵思道、蒋光越、袁日森分别著写的序文,介绍了草书的创始、形成和发展,并高度赞扬了此书的问世。蒋光越:“饷自狂旭颠素,而上溯汉晋、下迨胜国名家、采英撷奇。……俾观者每展卷不啻若聚古人于一堂”。袁日森:“使汉魏以来圣君贤士所作奇丽诡怪字书,昭然如青天白日,前不失作者本来面目,后可以为万世法程。”
发表于2006-10-12
书序和正文间,系统完整地列出了汉晋至明的八十七位历代草圣,汉章帝、晋宣帝、晋武帝、晋元帝、宋明帝、齐高帝、梁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和宋徽宗等十位帝王草圣仍得到作者的尊崇列在首要位置,紧随其后,按朝代列出了汉代张芝、杜度、崔瑗,晋代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稽康,唐代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宋代苏轼、米芾、黄庭坚、蔡京,明代祝枝山等七十七位名家草圣。这是其它资料所难见到的,学术价值极高。
发表于2006-10-12
《草字汇》全书所收草字选自五十余位历代书法名家的法帖,均由作者从真迹认真摹写而成,汇集多家代表性字体,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除草书字外,略取行书字。“字有重出而兼收者,取其变化不同”,“若无稍异,虽出二王亦割爱矣”。每字少则选编二三种,多则十余种。如常用的“之”字,就选编了十个,王羲之、王献之各占三甲,怀素独中两元,王导、张旭各得一席。所收每字右旁均列出楷体字,并标注书家名号,一目了然。为便查阅,《草字汇》按普通字典查检方法,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笔画多少为序编排。如遇“同字叠见,则以时代为先后”,增显书法演变历程,供学者悟得书法要髓。可见,我手中的《草字汇》,真乃家传之宝啊!

然而,要感叹的是,现在连笔已不知如何才能拿好的我,却只能复印一册把玩,再将其原原本本地束之高阁。不知下次想起时还能否找到,我也不敢肯定。这真是愧有百年名帖《草字汇》,见父无颜,告祖无语啊!

心敢安焉?
上一页|1|
/1页